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正水和石水水气病的内容。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按:
这句是治疗水气病的指导原则: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水气在下焦,利水从小便出;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水气在上焦,在皮肤层,发汗。
(一)正水
本文的正水,有点类似之前章节的痰饮(淡饮)+支饮+悬饮。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按:
“正水,其脉沉迟”,可以理解为太阴脾经寒湿为主,也包括了上焦的心下水饮,还有肺的支饮;
由于脾阳虚,津液不能通过太阴脾经蒸腾,水停于里,停于胸腹,所以腹满,脉沉迟;
如果水气外溢,到皮肤,到四肢,就是风水、皮水;
水气下流,浸淫大肠,大肠气机阻滞,或者水湿上逆,阻滞肺气输布,都会造成“喘”;
“正水”与下面的“石水”,最大的区别就是位置的区别:
正水在胸腹,腹满而喘;
石水在下焦,小便不利。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按:“咳而喘,不渴者”,这是有水湿侵入肺中;
“其状如肿”,身上同时有水肿的病症;
这实际上是“皮水”了;
“脾胀”这个叫法有人认为是“肺胀”;
实际上,肯定是太阴脾的水湿泛滥,上逆到肺而咳喘,溢出到皮肤而水肿,就是“皮水”;
“发汗则愈”;
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句作为对比鉴别的条文,
虽然类似正水有“咳喘”,但有水肿,就按“皮水”解表发汗。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目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
这条不好理解,但是通过脉象阐述了“正水”水气的形成机理;
显然这里是两个不同部位的脉象寸口脉和趺阳脉,对比了寸口脉和趺阳脉的表现区别;
加上之前,书中还有人迎脉;
《素问·三部九候论》一种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处的动脉;
并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见的单独摸手上脉的脉法。
人身正常的健运不息,类似于云腾雨降;
云腾是气的生成,气在人体内就是津液向上的蒸腾;
雨降是阴的敛生;雨在人体内就是阴血向下的敛生。
寸口脉主上,是指阴生的起始端,即阴生于阳;
趺阳脉主下,是指阳气的升发端,即阳生于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这里指寸口脉虚浮,有虚热了,阳气不足,无以生阴,所以叫“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趺阳脉浮而数,指阴气不能上升,被压制在下,被动“止步在下”,“阴无法生阳”,于是产生瘀热,所以叫“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
从上而下的,不能回升,属于“沉”;从下而上的,不能上升,属于“伏”;
人体周流的气机,被抑制,原因是水邪的侵入抑制,所以“沉伏相搏,名曰水”;
重要提示:
这里讲了一个重要的机理
人体内在的阴血虚热,不能向下回流,反而向上血热、高血压;
会造成水湿的泛滥,水湿不能蒸腾为人体需要的津液;
实践中,很多水肿、痰湿的假象,本质上是厥阴病症的上逆和血热;
怕风冷、手脚厥冷,不是主证(伴随阳明热证或者脾经寒湿证),肝经的郁结和血热上逆才是主证,应先治里;
很多中老年的病症,关键在这里。
“沉则脉络虚”,是寸口阳气抑制在下;
“伏则小便难”,阴气向上蒸腾津液不行,所以水液循环也障碍,所以向下的“小便难”;
“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向上不能蒸腾津液,向下不能小便排水,所以阳气郁结,水湿泛滥!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
前面半句“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我们在前面讲过了;
“渴而下利”,渴说明津液不足,下利进一步损失津液;
“小便数者”,进一步损失津液;
所以“皆不可发汗”。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按: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脾胃虚弱,太阴水湿严重,心下即胃上脘部,水饮积聚,类似之前章节的痰饮【淡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痰饮(淡饮)章节,我们学到的方剂是:
小半夏加茯苓: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甘遂半夏汤: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小青龙:心下有水气,风寒咳嗽、兼有痰饮、水饮;
这里“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的方剂是枳术汤;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按:
枳实七枚:行气破气,而后泄水,消坚散痞;
白术二两:白术健脾,升清降浊,所以水湿可去;
从这个用量来看,“枳实七枚”还是大的,说明气滞气结,是严重影响水湿的健运;
“腹中软,即当散也”,说明之前水湿积聚腹部,腹部也有点皮硬的!
也说明,枳术汤,跟前面的“小半夏、甘遂半夏、小青龙”还是有区别的,
枳术汤,在于气滞水湿,后者(三个方剂)都有水湿痰饮,少不了半夏、细辛,用“辛”味来破痰结。
(二)石水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按:
石水,是由于肾阳亏损,膀胱不能向上蒸腾水液,水气结于少腹,所以“腹满如石”“其脉自沉”;
所以,“石水”的本质是水气侵入内脏,肝、肾,不在腹部的中腔,所以脉沉,不喘;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按:
肝脏被水气侵入,脾经受肝水的影响,所以“其腹大”;
肝经胆经被水侵入,所以筋脉血虚得不到濡养,所以“不能自转侧”;
肝经的胆腑,连接肋下,所以肋下腹痛;
肝经主冲逆主疏泻,所以水液随之上下,所以向上冲逆时“时时津液微生”,向下疏泻时“小便续通”。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
水邪寒盛,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饮,寒水增多,所以“腹大、脐肿”;
腰是肾的外围,所以肾气衰,“腰痛”;
膀胱是肾的腑,肾被水侵袭,肾阳气不足,所以膀胱“不得溺”;
水气不得溺,所以下侵阴部,使得“阴下湿如牛鼻上汗”;
水气流向脚下,所以“其足逆冷”;
肾阳气不足,水液无法蒸腾向上,所以上焦气血因此不足,所以“面反瘦”。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按:
水在腹,所以目下肿,就是眼袋比较大的意思,其实眼皮肿,也是腹部有水气;
水气多,所以壅在皮肤,所以面目鲜泽;
有水,所以脉浮
水气阻塞脾经的津液向上输送,所以消渴;
所以“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可以用下水气的治法;
考虑用茯苓,伐水邪;
如果有消渴,水湿瘀热的,加泽泻、猪苓,配少量桂枝,成五苓散。
总结一下:
本文的正水,有点类似之前章节的痰饮(淡饮)+支饮+悬饮,区别在于,痰饮之类的水处于湿气的状态,正水和石水的水流更明显;
正水,本质是脾阳虚衰,是脾、肺,胸腹腔体的水气;有多咳喘;
石水,本质是肾阳虚衰,水气深入肝脏肾脏,所以腹大;但没有喘。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节我们讲黄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杠杆配资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