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文化及火并隋炀帝杨广这一事件,史书和演义小说中几乎都对他有一致的评价,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奸臣。然而,事情的真相远比这个简单的标签复杂得多。
实际上,杨广和宇文化及的结局都注定是失败者,因此他们的形象被历史写得颇为负面,杨广成了昏君,宇文化及则是典型的奸臣。我们看到的历史故事,往往是从失败者的角度写成的,充满了对他们的指责与贬低。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设我们能听到杨广或者宇文化及的自述,那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在前文中提到过,杨广选择将自己的事业重心放在了江都,结果自然得罪了禁卫军。禁卫军虽然不敢直接与杨广对抗,但他们却选择了大规模地北逃,这一举动无疑让杨广的亲信们非常不满。而在这种背景下,宇文化及挺身而出,带领众人发动了火并杨广的行动。从本质上来看,这场政变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杨广的财富和权力无端流失到李渊的手中。
那么,火并杨广后,宇文化及到底该如何行事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带领禁卫军彻底消灭李渊,大家可以轻松地回到长安,重新安置家庭,然后再挑选一位杨家的后嗣,安抚局面。但这种做法显然风险极高,因为当时的李渊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北上后的禁卫军能否战胜李渊,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展开剩余72%另一种选择是,禁卫军北归,与李渊合作共掌朝政,毕竟李渊也有一定的野心,双方的联合可以实现共同的利益。然而,这种做法也有自己的危险,最大的隐患就是得罪了李密。杨广在世时,李密和他始终争夺洛阳,现在杨广死了,剩下的人不得不与李渊合作。但如果双方达成协议,下一步他们会面临的对手是谁呢?答案显而易见——就是李密。若李渊与宇文化及联手,李密必然会感受到威胁,极有可能展开反击。
或许有人会想,如果李渊真的有和宇文化及合作的打算,双方合力出兵,肯定有机会战胜李密。然而,问题在于李渊并不真心想与宇文化及合作。虽然李渊已经控制了长安,但他并没有完全整合大西北的局面。更重要的一点是,宇文化及一旦提议合作,双方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李渊主导,宇文化及只能是辅佐。如果宇文化及的势力过于庞大,李渊可能也无法完全压制他。更何况,宇文化及身边的重臣多数都曾是杨广的亲信,他们在西北的势力根深蒂固,李渊完全可能不愿意让这些人主导朝政。
如果宇文化及带着这些人去找李渊谈判,提出共掌朝政的建议,李渊自然很难答应。毕竟,李渊想要的是自己的政权,而不是让宇文化及这个外部势力控制局面。
面对李渊的冷淡态度以及李密的强力反扑,宇文化及并没有继续追求合作,而是选择了与李密联合。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宇文化及应该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自己可以扫平一切,统一天下。毕竟,宇文化及手下的将领个个都是重要人物,而禁卫军更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队,杨广的保卫任务几乎完全由禁卫军担任。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宇文化及的势力被李密压制,自己也遭遇了失败。从表面看,李密的战术胜利和宇文化及指挥的失误确实是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宇文化及的失败在于战略上过于模糊以及指挥系统的混乱。
宇文化及始终未能明确是否要继续执行杨广的战略,是否要联合李渊。在这一点上,他的态度显得极为犹豫。尽管口头上说要联合李渊,实际行动却迟疑不决。而李渊的态度也很明确,他并不真正想和宇文化及分享权力。如果宇文化及能给出更多的利益,李渊或许会改变态度,但宇文化及的行动却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决心。
如果宇文化及是一个果断的领导者,拥有足够的实力和话语权,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他并非如此,他只是一个因野心而被推上台前的幸运儿,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决定其他家族的命运。上层的混乱和分裂,直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使得下层士兵根本无法统一。
再说禁卫军,他们的内部在杨广死后弥漫着一股“不信任任何人”的气氛。禁卫军原本是为了保卫杨广而存在的,现在他们面临新的领导层,但一旦领导层的决策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产生分歧。如果上层的决策能够让禁卫军感到满意,他们会支持上层。但如果意见相左,他们就很容易背离命令。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禁卫军始终心系北归,然而宇文化及却坚持要他们与李密对抗,这导致了禁卫军的战意大打折扣。最后,宇文化及不得不与王世充联系,试图寻求合作,共同对付李密。但王世充有自己的打算,拒绝了宇文化及,反而和李密结成了同盟。
最终,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宇文化及遭遇了惨败,禁卫军也没有坚持到底,最终宇文化及的命运可想而知。
发布于:天津市股票杠杆配资找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